《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4年度省级预算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》下达后,我校高度重视省级专项资金的绩效自评工作,第一时间将文件精神及自评要求传达到相关职能部门,要求各部门对照文件积极开展自评,并对未完成的绩效目标,逐条分析原因,研究、提出解决措施,现将自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绩效目标分解下达情况
我校2024年收到省级专项资金11,200万元,为学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-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。按照教育厅要求,年初编制上报了2024年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申请书、项目建设规划表以及项目绩效目标。根据年度重点工作计划,科学设置了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、优化一流学科生态体系、提升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学校公共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、初步建成我国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特色高地等5项总体目标及20项三级绩效评价指标(产出指标14项、效益指标4项、满意度指标2项),并将项目预算安排及绩效目标分解下达至各建设任务主责单位。
二、绩效情况分析
学校紧紧围绕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坚持“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、塑造立德树人新架构、构筑科教融合新高地、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、打造一流学科新格局”的“五新”建设理念,以创新港建设为载体,坚持“工科育新强优、理科补短强基、医科交叉强质、文科经典强用”的“四强”学科建设思路,优化传统学科布局,强化内涵质量,培育新兴交叉学科,推动交叉融合。认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,扎实推动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(一)资金投入情况分析
2024年,我校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拨款总额11,200万元,其中:安排人才引进培养专项5,550万元,支持“领军学者”和“青年拔尖人才”项目,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、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水平过硬的青年骨干队伍;安排学科建设项目350万元,支持强化基础学科建设,布局新兴交叉学科,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;安排平台建设项目3,900万元,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,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平台等建设,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,提升重大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;安排国际合作交流项目400万元,拓展重点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,深化国际科研合作,持续加强“111引智”等国际合作基地建设,吸引海外人才来校开展长期实质性工作;安排陕西基础科学(数学、物理学)研究院建设项目1,000万元,支持建成我国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特色高地,推动我省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,为秦创原提供强劲发展的源头供给。
截止2024年12月31日,我校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共计执行9643.05万元,执行率为86.1%。本年结转1556.95万元,其中:因部分引进人才到岗时间较晚,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结转428.95万元;因国际形势变化,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受到较大影响,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结转128万元;因2024年度陕西基础科学研究院科研计划立项项目尚未下达,陕西基础科学(数学、物理学)研究院项目结转1,000万元。结转经费将在2025年按照原定预算方案执行。
(二)资金管理情况分析
我校将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与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(学科)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一起纳入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经费管理体系,按照《西安交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》(西交学科[2018]9号)、《西安交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(西交财[2023]28号)规定,以“统筹建设资源、服从业务需求、简化管理程序、加强部门协同、强化绩效考核、实施动态调整”为原则,学校党委常委会负责预算审批,财务处统一管理、集中核算、过程监控、专款专用,学科办归口管理项目库的建设、管理及绩效评价,多部门分工协同推进实施,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。
(三)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。
我校2024年度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专项、学科建设项目、平台建设项目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陕西基础科学(数学、物理学)研究院建设项目。
1.人才引进培养专项
构筑引才聚才新引擎,加大培养支持力度,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引才窗口,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突破,队伍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。进一步深化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。成立“高层次人才工作专班”,简化决策流程,提升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引进速度。增设新赛道,完善人才发展体系,探索“任务制领军学者计划”“基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计划”,增强引进行业领军专家的竞争力、鼓励青年教师开展长周期科学研究。此外,建立全方位、多渠道海内外招聘宣传架构,探索引才专员机制,创新“校-地-企携手出海”招聘新模式。2024年新增国家级人才较2023年增幅20%,创历史新高;国家基础专项、化学学科国家级领军人才取得“0”的突破。
2.学科建设项目
落实“基础学科跨越计划”,设立基础学科建设专项,支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、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(方向)的平台建设,强化应用牵引基础学科建设,推进基础学科建设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基础学科科学研究,实现基础学科跨越式发展。支持交叉学科建设,培育新兴学科。围绕国家急需,调研地学、国家安全学、海洋科学、历史学、人工智能、轨道交通学的学科建设背景、国内高校学科发展现状及我校学科发展情况等方面,并研讨优化学科布局的思路,推动各相关学科建设。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,聚焦大平台,培育大项目和交叉团队,激发人文社科活力。以高水平智库基地建设为依托,突出区位特色,加强重大社会现实问题、公共政策、经济金融研究,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。
学科实力不断增强。学校连续四年在“软科”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0位,2024年首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“全球百强”。在2024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”中,我校有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位,分别为仪器科学(全球第2)、能源科学与工程(全球第3)、机械工程(全球第4)、冶金工程(全球第6);在软科“2024年中国最好学科”排名中,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电气工程、核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均位列榜首。
3.平台建设项目
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聚焦综合性、复杂性问题,开展原创性、前瞻性、交叉性研究,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学校公共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,形成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高地、技术成果转化基地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。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,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优化重组,全国重点实验室由5个增长达到12个(7个牵头、5个参建),首次新增国防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,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。
4. 国际合作交流项目
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组织校级团组24个赴1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校际交流,维护与拓展合作伙伴关系。主持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对话,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。邀请高级别专家、境外高校来访,签署校级合作协议46份,服务国家外交大局,深化交流互信与合作共赢。
落实《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》,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,成立香港研究院等6个海外中心。打造“丝绸之路大学联盟”升级版,召开联盟产教融合发展论坛,推动产教融合走向“一带一路”。推进西交利物浦大学、西安交大米兰理工联合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,优化国际学科培养体系,在26个国家建立96个国际学生生源基地。深化推进中外高校交流互信、合作共赢之道路。
5.基础科学(数学、物理学)研究院建设项目
瞄准国家需求和基础前沿,围绕5个核心方向,设立重点项目、一般项目、青年项目3类基础研究项目,着力提升承担“大项目”的能力。自研究院设立以来:省内高校数学、物理两个学科共培养和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、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;荣获国家级、省级、厅局级等奖励36项;发表顶级学术论文103篇;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3项;出版9部专著,实现3项成果转化。有力提升和推进了我省数学、物理学基础研究的水平和能力。
(四)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
1.产出指标完成情况
学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,从培养质量、课程教材、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着手,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式提升,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,建设国家急需人才培养项目14项,优质课程与教学成果48门(册),学生国内外大奖获奖83人次。
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完善有组织科研模式,注重布局、广泛联合,科研基地建设保持良好态势,新增重大重点科研平台3项;积极引导、注重质量,科研成果成绩突出,新增专任教师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64人,教师获国内外重要奖项数量58项,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2080篇、智库代表性成果20项,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A+类。
落实《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》,入选教育部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建的“高水平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外国优秀本科生来华直读博士学位专项”“外籍优秀学生来华读博科研专项”试点高校;打造“留学西交大”品牌,拓展重点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;师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人次达2250人次,66人次教师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负责人,国际合作水平有效提升。
2.效益指标完成情况
坚持校企地一体联动、产学研深度融合。依托创新港,汇聚创新资源、聚焦国家战略、对接产业需求、引入金融资本、培育创新生态、培养卓越人才,深入实施“6352”工程,探索“1121”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,切实增强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,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,提升研究成果转化速度,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转化金额达5400万元。
系统挖掘西迁前辈的先进事迹,提炼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,弘扬西迁精神,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注重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,并把服务社会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,坚持四个面向、服务国家重大决策,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。
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支持中亚国家高校加入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’”的重要讲话精神,实施“丝绸之路大学联盟”升级行动,举办“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论坛”,发起成立“一带一路”产教联盟,推进丝路国际学院建设,国际影响力水平有效提升。
3.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
我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,坚持德育为先,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,关注学生身心健康,通过调查问卷、座谈会、单独走访等多种形式,着力解决学生在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。
同时,我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真情关怀教职工,积极为广大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,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满意度。
三、偏离绩效目标的原因和下一步改进措施
(一)存在问题
2024年度我校的“双一流”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师资队伍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创新能力提升、文化传承、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都有大幅提升,整体实现了年度绩效目标。仅经费的“按期完成率”一项指标的完成存在偏差。
年初预算编制时未能对国际形势进行充分研判,低估了教育领域受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,导致预算中原定采购的部分高端仪器设备,因禁运禁售等原因无法按期执行。
(二)下一步工作措施
学校针对新国际形势加快调整,在充分调研基础上,进一步细化预算方案,强化项目库建设及管理,科学编制年度预算,加强过程监督和绩效管理,进一步提升经费使用效能。
四、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和公开情况
我校不断健全项目绩效考评制度,以学科建设项目为中心,不断强化绩效考核和绩效分析,优化“双一流”建设经费使用效益。
2025年初,我校组织各单位对照2024年设定的绩效目标,开展项目年度绩效评价,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,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各单位2025年度“双一流”建设校内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。此外,持续拓展“双一流”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在资金统筹配置、人员综合考评、项目周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纵深,以有效提高学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-部属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专项资金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。